三个维度看稳健货币政策
在“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、先立后破”十二字总基调下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:“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,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,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。”
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认为,与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基调“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”相比,“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”无疑具有更多的积极取向和主动精神,特别是提出“以进促稳”,在当前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。会议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扮演的角色做了清晰定位,意味着2024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具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,但仍会以“不搞大水漫灌”为前提。
那么,如何理解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、精准有效”的内涵与要求?灵活适度如何保持、精准有效怎样实现、协调配合有哪些新的打法,透过三个维度看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。
灵活适度精准有效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、精准有效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社会融资规模、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。”
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解读称,这个表述有两方面新意,一是把社会融资规模指标排在货币供应量前面,因为这一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紧密;二是把以往的“名义经济增速”改为“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”,这样可以更好统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的目标要求,并强调价格水平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调控目标。
“在货币供应量方面,本次会议侧重强调货币政策在稳定价格水平预期方面的重要作用,通胀或成为下一阶段判断货币政策是否‘有效’的重要因素。预计2024年货币政策有望适度发力,推动物价水平温和上升。”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,“精准有效”的提法首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出现,但“精准”之前有过类似表述,如2020年货币政策要求“灵活精准、合理适度”、2022年货币政策要求“精准有力”,而“有效”则是近期提出,体现出后续将更为关注政策实施效果,发挥政策合力疏通传导效率。为使政策效果更为“有效”,下一步也将强化货币政策和财政、产业、区域、科技政策等之间的协调配合,积极盘活被低效、无效占用的金融资源,实现信贷结构“有增有减”、融资结构“有升有降”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“货币政策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。”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的《宏观观察》报告中显示,2024年宏观政策调控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,同时更加兼顾长短期的关系,把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促改革结合起来。货币政策从“精准有力”转为“精准有效”,更加强调政策效能的提高。未来货币政策有望发力以促进需求回暖、推动物价回升。
总量结构双重发力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“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,盘活存量、提升效能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、绿色转型、普惠小微、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。”
温彬认为,在“精准”的方向下,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,平衡好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结构优化问题,包括PSL在内的结构性工具有望发挥更大作用,着力加强对科技创新、绿色转型、普惠小微、数字经济等“五篇大文章”和“三大工程”领域的支持,推动经济发展动能转变。
英大证券公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郑后成表示,“我们认为,货币政策总量与结构的力度大概率不相上下:一是‘灵活适度、精准有效’,前者指向总量,后者指向结构,可谓‘平分秋色’;二是‘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’,总量与结构都兼顾了。偏总量的表述是‘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社会融资规模、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’,偏结构的表述是‘盘活存量、提升效能,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、绿色转型、普惠小微、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’。”
在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、研究院院长罗志恒看来,会议提出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、精准有效”,与2022年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”的表述相比,一是增加灵活适度,二是“有力”变“有效”。“灵活”意味着货币政策会遵循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,根据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相机抉择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不会“大水漫灌”。“有效”则意味着更加强调质效和实际效果,精准投放是关键,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、盘活存量贷款、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是未来工作重心。未来将重点关注存量贷款结构的优化,将低效占用金融资源领域的信贷资源腾挪出来,投向科技创新、绿色转型、普惠小微、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。
确保形成政策合力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“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。加强财政、货币、就业、产业、区域、科技、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,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,强化政策统筹,确保同向发力、形成合力。”
对于优化财政与货币的平衡,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,今年的政策基调更加注重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性、一致性,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,发挥稳定市场预期、提振主体信心的积极作用。经济学理中,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平衡是维护经济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,两者相互作用,共同影响经济健康。近些年,在新供给冲击引致短期“滞胀”和长期全要素生产率下行的背景下,单一政策目标难以应对内外部的不平衡问题。只有通过系统性的政策搭配,才能有效地应对多重经济挑战,实现经济金融增长稳定。一方面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、提质增效,注重效率公平至关重要。另一方面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、精准有效,保持适度是关键要素。稳健的货币政策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促“进”维“稳”,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“有进有退”与“先立后破”相互呼应,加大对科技创新、绿色转型、普惠小微、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,不仅关注短期经济增长,而且注重长期可持续发展。
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团队看来,会议还要求“统筹把握时度效”。从“时”的角度看,就是“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”,既关注短期波动,也关注中长期的结构优化。从“度”的角度看,就是财政政策的“适度加力”与货币政策的“灵活适度”。从“效”的角度看,就是“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、留出冗余度,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、增强获得感”。
郑后成则表示,“打好提前量”有两个理解:一是提前出政策,早出政策早受益;二是提前准备好储备政策,该出手时就出手。“留出冗余度”也有两个理解:一是“事前冗余度”,即政策总量一定,在推出政策时保留一定冗余度,也就是政策的推出要有克制,留有后手;二是“事中冗余度”,在推出政策的同时,还制定储备政策,以备后续接力。
责任编辑:董方冉
来源:中国金融家 作者:本刊记者 马腾跃 发布日期:2024-02-20 14:00